“提前还贷”现象背后折射理财困境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近期,提前还贷“年轻人提前还房贷”再度变成热搜话题。现象不仅如此,背后在追求长期稳定收益之下,折射过去不受待见的理财保险产品正在被人重新审视,银行业纷纷开始“推销”保险产品。困境业内人士指出,提前还贷这些现象其实折射出当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现象理财困境。
部分银行
对提前还款设门槛
如今,背后打开小红书、折射B站等平台,理财提前还款的困境讨论和分享不计其数,评论区也非常热闹。提前还贷有人甚至表示,现象每个月都会提前还一些贷款,背后如此操作已经“上瘾”。这些社交平台上还有一些经验分享或讨论。有人说,三分之一是个黄金分界线,即30年房贷,尽量在前10年提前还清。也有人说,对于便宜的贷款成本,考虑到它会被通胀稀释,还是要“放长线”去看。
“对我们来说,提前还贷还是一道数学题。”小婉说道,网上很多五花八门的所谓科普,有些其实并不靠谱。如果想要提前还贷,面临的最现实操作就是每家银行的还款条约不同,或许会产生其他费用。
前段时间,有银行发布公告表示:提前还款要交补偿金,比例为提前还款本金的1%。虽然银行很快撤下了这则公告,但却引起关于提前还款是否收取违约金、收取标准的讨论。在不少人看来,银行获利的一个主要渠道就是贷款利息,而房贷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提前还贷对银行而言,等于提前收回了现金,资金的回报率降低,因此银行会想方设法阻止提前还贷。
以深圳市场为例,证券时报记者向、、、等多家银行个贷经理进行咨询,发现还是有一些银行对提前还款设定一些“门槛”,例如,一般提前还款在手机银行就可以操作,但要还贷款时间长于1年或3年之后申请提前还贷才不会产生罚息。招商银行的个贷经理表示,如果是银行的金葵花级客户,不仅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任何罚息,普通客户提前部分还款的次数不限,但每次至少还款10万元。此外,更有银行表示,提前还款只能一次性全部还清,不能多次提前还款。
有银行个贷经理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与前两三年相比,今年上半年提前还贷的现象的确有所增多,但还没有网络上传言的那般夸张。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在处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第一档和第二档共计19家上市银行中,今年上半年有5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相较2021年末出现下降。另据央行的《2022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22年二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73.29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比上年末低4.3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少增2.39万亿元。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今年上半年我国住户贷款余额同比少增,“有的热点城市今年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在下降。提前还的、到期的贷款,比新放出去的贷款要多。”
证券时报此前曾对房贷市场进行追踪报道,揭发了将房贷转换成经营贷、通过全款买房后套取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等贷款的乱象。证券时报记者发现,一些购房者计划利用这些低利率资金去提前还贷,其中的违规风险需高度警惕。
银行也爱卖保险
财富管理成新课题
那么,选择全部还掉房贷让自己“告别房奴”,还是还掉部分房贷同时持有一些现金,还是继续用手中的闲余资金投资或创业?在这些选择背后,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本质上是对资金在不同时期使用方式的选择。不过,对于像小婉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在当下放弃资产增值的可能性,寻求一种资产上的“安全感”,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理财焦虑。
“我手上刚刚到期了一款3年期理财产品,当年购买的时候银行理财经理很有信心地告诉我,同类型的产品收益很稳定,3年期的年化收益率达到4.5%不是问题,但最近到期后算下来年化收益率才3.3%,我手里买的好几种投资理财产品还一度发生亏本的情况,定投的基金收益也不容乐观。”小婉说,“先不说炒股和投资基金,在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下,我们对买房态度更为谨慎,现在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方式。”
今年以来,资管新规使得“刚性兑付”被打破,权益市场表现又不尽如人意,投资的预期收益走低。投资者面对收入和投资的不确定性时,如果找不到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闲置资金用于提前还贷就成为选择之一。除此之外,银行客户经理也开始推销保险产品,这也赢得了一些人的青睐。
“近一年多的时间以来,存款和理财产品利息不高,很多客户会配置一部分资金做中长期的保险产品,现在银行卖保险的数量比前几年多了很多。”一家地方银行客户经理陈龙(化名)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虽然银行卖保险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过去不受待见的保险产品正在被人重新重视,耐人寻味。证券时报调查记者发现,大多数银行都在推销养老型理财、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保险,“长期稳定”成为主打卖点。多家险企发布的中报数据都显示,银保渠道保费增幅明显。例如,今年上半年太保寿险银保渠道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8.28亿元,同比增长876.3%。
多位银行理财经理也表示,每次降息政策发布,都是销售储蓄型保险产品的好时机。不过,多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LPR下调对保险业直接影响并不大,保费增长关键还是看居民收入预期复苏情况。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表示,保险产品就是“全生命周期”投资的典型产品,以后在个人养老金账户下,保险类产品肯定会成为配置重点之一。“关于提前还贷,这是一个特殊阶段性产物,房贷定价基准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基于央行基准利率转变为基于LPR定价,LPR不断降低使得提前还贷变得更加划算。不过,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市场投资机会还是很多。”
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要解决居民的理财困境,还要加力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大开放公募REITs试点等投资品和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在促进居民储蓄存款转化为实体投资的同时,也为居民理财投资增加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当前,各地纷纷加快推进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对此,余凌曲认为,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让更多普通获得财产性收益。居民需要转变观念,一方面是需要提高“财商”,另一方面“基金投顾”等机构提供资产配置建议也尤为重要。“我们调研发现,很多机构在积极布局和探索基金投顾业务,包括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还有银行等。不过,国内基金投顾才刚开始试点。从美国成熟经验看,基金投顾占基金投资比重超过一半。基金投顾解决的是机构和投资者利益统一问题,在我国占主流的是基金销售思维,所以机构会鼓励投资者卖掉旧产品、买新产品,获取销售产品佣金收入;投顾是按照管理规模甚至是收益分成来获得收入,利益和投资者相对一致。”
(责任编辑:热点)
-
抄百度百科?民进党基隆市长参选人蔡适应被曝博士论文结论抄袭率达33%
观察者网讯)继台湾新竹市前市长、前桃园市长候选人,“小英男孩”林智坚硕士论文遭台大认定抄袭、国民党南投县长参选人许淑华硕士论文遭指抄袭后,有民进党基隆市长参选人蔡适应也被曝博士论文抄袭。综合台湾ETt ...[详细]
-
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 ...[详细]
-
海外网澳门8月30日电记者富子梅)由外交部驻澳公署、澳门特区政府联合主办的“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经济多元转型—澳门城市转型发展对话会”8月30日以结合形式在澳门举行。外交部驻澳公署特派员刘显法、澳门 ...[详细]
-
来源:经济观察网记者 谢楚楚被称为药妆第一股、薇诺娜的母公司300957.SZ)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尽管其利润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接近50%的涨幅,但其创造现金的能力并没有随之飙升,相反出现了超过40% ...[详细]
-
时隔7个月,年内第二次降准或即将到来。11月23日,据央视网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引导银行对普惠小微存量贷款适度让利,继续做好交通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苹果正推进Project Irvine:台前调度进化版,有望在iPadOS 17中推出
在苹果 6 月 7 日的 WWDC 2022 大会中,苹果发布了 iPadOS 16,并展示了其为 M1 iPad 更新的台前调度Stage Manager)功能。今日,有消息称苹果将推出台前调度的进 ...[详细]
-
【北京要求文具销售明码标价 严禁低价诱骗高价结算】财联社8月31日电,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本市文具销售经营者价格行为的提醒告诫书。其中明确,文具销售经营者在销售文具过程中,应当依法标示商品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11月23日消息,有七大利好可能影响明日股市,具体为::继续推进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盈方微000670)11月23日晚间公告,11 ...[详细]
-
东吴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电子00285)“买入”评级,考虑到组装业务毛利率缓解进展低于预期,手机等消费电子大盘需求较弱,下调2022-24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6.5/28.7/40.4亿元,同比-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