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打造清洁能源大区,力争“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超1.35亿千瓦
来源:经济日报
连日来,十四五内蒙古自治区“喜迎二十大、内蒙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活动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古打草原大地各园区、造清争末各工地节日期间不休息,洁能机超抓调度、源大源装亿千保进度、区力抢速度,十四五推动清洁能源大区建设,内蒙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古打二十大胜利召开。
9月2日,造清争末内蒙古华启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10万吨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加工产业园项目,洁能机超在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口岸开工建设。源大源装亿千2个月前,区力华润电力投资的十四五乌拉特中旗100MW风电项目、国合乌拉特续建100MW风电项目、联合动力德日苏续建100MW风电项目也先后在此开工,3个项目年底将全部实现并网发电。“乌拉特中旗是内蒙古风光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些项目都是重点培育的新能源代表项目。”乌拉特中旗发改委主任李钧介绍,近年来,乌拉特中旗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先后引进25家风电、光电企业。
内蒙古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7%,资源技术可开发量94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风”“光”无限,潜力无穷。10年来,内蒙古新能源装机达56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达1191亿千瓦时。
“新能源建设是我们的又一发展机遇,必须牢牢抓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表示,内蒙古提出新能源领域“大干快上”,力争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达到1.35亿千瓦以上,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同时,统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做大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开拓应用和消纳场景,努力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在市伊金霍洛旗,内蒙古首家零碳产业园塔吊林立、马达轰鸣。虽然是产煤大县,但伊金霍洛旗率先实行减碳、汇碳、捉碳并探索零碳产业园发展模式。今年4月份,产业园一期项目投产,隆基、华景等一批新能源项目落地,未来将实现风电、光伏和氢能的互补,最终达到100%的零碳能源供给。“我们要为内蒙古打造绿色新能源基地作贡献,献礼党的二十大。”项目负责人范奉斗说。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龙马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投资额达200亿元。“项目综合占地5200亩,堪称一座风电高端制造的产业城。合作单位有中水六局、、等,产品涵盖风电主机、风电电机、风电定转子,志在让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延往下游、价值链攀向高端。”科尔沁区委书记徐天鹏介绍。
(责任编辑:热点)
-
麦格理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06690)“跑赢大市”评级,将今明年纯利预测分别上调2%/5%,目标价上调10%至47.9港元。全球市场份额持续增长,即使近期逆风,但公司以其高端化战略继续支持内地及海外市 ...[详细]
-
来源:共富财经近日,广东的卫女士称,在合味道的泡面里吃出一只干的死蟑螂,向合味道反映后,对方表示无法证明蟑螂是开封前就在还是开封后放进去的,且表示也可能是超市的存放问题。卫女士表示泡面包装是完好无损的 ...[详细]
-
7月6日,云南昭通。有家长反映称鲁甸县限制中考生填报县外的志愿学校,该县教体局称“要问领导”,市教体局则表示是当地老师理解偏差,已批评教育,考生能正常填。 ...[详细]
-
轨道交通平谷线北京段获批:北三县和平谷区首次接入首都地铁网 计划2025年建成通车
本报讯记者 李泽伟)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是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点项目,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标志性线路,也是本市区域快线网的骨干线路。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 ...[详细]
-
受损股民可至新浪股民维权平台登记该公司维权:http://wq.finance.sina.com.cn/ 关注@新浪证券、微信关注新浪券商基金、百度搜索新浪股民维权、访问新浪财经客户端、新浪财经首页都 ...[详细]
-
作者: 李爱琳[ 据亚特兰大联储GDPNow预测模型的最新数据,美国二季度GDP或将萎缩2.1%。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意味着美国经济陷入技术性衰退。 ]自二战以来,美国共经历12次经济衰退,历次 ...[详细]
-
中国代表团全程参与各议题磋商,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第十二届部长级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充分展现中国致力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责任担当在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挑战的困难时刻,不久前结束的世 ...[详细]
-
IT之家 7 月 8 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三星电机证实,目前正在与公司就可能提供摄像头模块进行谈判,但目前无法透露交易规模或金额。三星电机在一份监管文件中补充说,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推进和打造多样化摄像 ...[详细]
-
● 本报记者 彭扬 欧阳剑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11月21日在2022论坛年会上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今年以来 ...[详细]
-
本报记者 贺 俊 见习记者 李 静2022年上半年,发力外卖、研发预制菜、建设供应链等成为餐饮企业坚守和自救的举措,下半年,餐饮企业又该如何恢复元气?北京餐饮行业的营业情况如何,为此记者走访了海底捞、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