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对华依赖”?德国这股暗流从何而来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今年是对华依赖中德建交50周年。关注最近两三个月的摆脱德国舆论,《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在涉华报道中的德国一大主题透着德国人的一种纠结和不自信,那就是股暗“德国过度依赖中国和必须减少对华依赖”。除了媒体上充斥着“摆脱对华依赖”的对华依赖说法,德国政界、摆脱商界也有类似表态。德国7月3日,股暗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汉堡举行的对华依赖一个活动上先是强调“中国现在是并且将继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但又提醒说,摆脱“必须牢记,德国不要过度依赖中国”。股暗德国的对华依赖此类论调,始于跟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意与中国经济“脱钩”,摆脱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德国相关物资短缺而有所增多,德国在俄乌危机升级后则变得越发活跃。当这股对华施压的暗流逐渐成为老生常谈时,德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发出忠告:“华盛顿的心愿,不符合欧洲利益。”
为渲染“中国威胁”,声称“默克尔过时”
《环球时报》记者查阅德国涉华报道时发现,所谓的“过度依赖中国”,主要聚焦于三大内容。首先,一些舆论认为中国与德国的贸易往来过于紧密。德国电视二台最近的报道就说,自 2016 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德贸易额达到2455亿欧元,排在中国之后的德国几大贸易伙伴分别为荷兰(2061亿欧元)、美国(1941亿欧元)、法国(1644亿欧元)。报道称:“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德贸易额仅占德国GDP不到1%,而今天约为10%。”其次,认为德国企业过度依赖中国市场,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如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售额占其销售总额的49%,奥迪是42%,奔驰达36%,宝马为34%。拜耳、巴斯夫、西门子等大企业以及其他众多德国隐形冠军公司也有类似现象。其三,德国在原材料上特别依赖中国供应。德国工业联合会(BDI)的数据显示,稀土有93.5%依靠中国,石墨(90.4%)、铋(87.1%)、镁(79.8%)等原材料的对华依赖程度也很高。
就是这些数据被德国媒体拿来大肆渲染和炒作。德国电视一台评论说,中德紧密贸易关系是“永久的依赖问题”。《时代周报》称:“德国人意识到,除了依赖俄罗斯的能源,想要摆脱与中国密切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困难。”《法兰克福汇报》以《再见中国,你好越南》为题刊文称,对于不少在亚洲设厂的制造商而言,“更好、更便宜的”越南似乎能取代中国。
要了解媒体的这种思维,还得回顾一下“减少依赖论”的来源。2019年初,自称“代表德国40个工业行业协会、10万多家公司约800万名员工利益”的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就在一份重要文件中敦促本国企业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这份从2018年下半年就开始草拟的文件一方面强调“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仍是一个强势增长的市场、世界经济的引擎、德国工业的重要销售采购市场”,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需重新评估其在中国的存在和活动,必要时通过供应链、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多元化,将对华依赖降到最低”。这一德国工业界最为重要的工业游说组织发出呼吁之时,正值特朗普政府为美中贸易不断制造摩擦之际。BDI文件将中国称为“制度性竞争对手”,这也是欧盟内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在柏林中国问题学者奥勒·维海尔姆看来,除了美国因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又为这股暗流推波助澜。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20年初,欧洲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急缺,抗生素等重要物品也无法生产,德国各界当时就有“反思”:这是否暴露了德国前所未有的对中国的依赖性?同年9月,德国政府推出“印太政策指南”,确定要与“亚洲其他民主国家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关系的目标”,同时就德国对华政策进行“调整”:减少对华依赖,并通过打造多极化向中国施压。
2021年3月,中方决定对欧方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恶意传播谎言和虚假信息的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其中包括德国籍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和盖勒、德国反华学者郑国恩(阿德里安·曾兹)、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这些被制裁的对象经常通过各种渠道破坏中欧关系,如彼蒂科菲尔多次以所谓的民主人权问题,要求德国和欧洲与中国“脱钩”。他最近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有“默克尔的对华政策过时了”“中国正在利用个别大公司的依赖影响欧洲对华政策”“中国正成为德国制造商的主要威胁”等。被中国制裁的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经常渲染“中国威胁”,受其影响,德国一些经济类和国际政治类研究机构最近也发出所谓“德国过度依赖中国”的警告。
退出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会伤害自己
今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一些德国政府官员也开始公开表示要减少对华依赖。据德国《商报》报道,一份德国对华战略文件预计将于2023年春季正式出台。为此,联邦政府各部门以及驻外机构最近几个月提交了各自对中国的评估报告。有德国财政部官员表示,德国经济对中国的“巨大依赖”令人“沮丧”。德国经济部官员5月下旬还说,德国将改变与中国打交道的模式,并致力于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还将会密切审视有意在华投资的德国企业的申请。德国外交部亚太司的一位负责人声称,德中巨大贸易额背后隐藏着政治影响力,“对一个市场产生高度依赖绝不是好的选择,而中国在利用这种依赖性,推动其政治议程”。
“德国政府要减少对华依赖的背后,美国和欧盟因素很关键。”一位熟悉德国外交圈的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与以前相比,这些年美对德施压加大,要求德国重新定位对华关系,与美保持一致。一些德国官员此前也发表过“与中国的伙伴关系不可或缺”的言论,但在今年5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来访后,观点出现改变。另据分析,这与德国活跃着不少有美国背景的游说组织也有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德国《图片报》、《世界报》更是把“依赖中国”与“制度风险”扯在一起。这两家媒体同属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而该集团的一大股东是美国私募基金KKR。这让记者想起去年采访《伪圣美国》一书作者、德国学者米夏埃尔·吕德斯时对方说的一句话:“美国已在欧洲打造了一张连接美国的舆论网络,其他不是‘美国圈子’的国家或者不符合美式叙事的观点很难‘破网’,并被欧洲舆论接受。”
对于一些舆论和政客总是宣称“把德国对中国的依赖等同于对俄罗斯的依赖,如果与中国闹翻,德国对华依赖的严重后果就会凸显”,德国总理外交与安全政策顾问普勒特纳近日在外交政策协会发表演说时,呼吁要对中国“区别对待”,他警告说不应“将中国和俄罗斯混为一谈”,而应尽量在“国际交往中减少制度性对抗”。
德国有5000多家公司在中国有业务。绝大多数看好中国市场的德国企业反对政治干预经济。德国Ifo经济研究所今年4月中旬对40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哪个行业比德国汽车业更看重中国市场。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公关部门经理苏逸俐前不久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正在提升在中国的销售份额,尤其是豪华车型,没有其他市场可以替代中国市场。
德国汽车配件集团采埃孚7月8日给记者发来的新闻稿标题是《投资信心不减,采埃孚在华开设新厂》。新闻稿称,当日,采埃孚与山东省日照方面举行签约仪式,该德企将在日照市投资建厂,项目总投资6000万欧元,未来研发、生产的安全气囊气袋等产品将投入中国、泰国、韩国、美国、日本、越南等国市场。
不仅汽车行业,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的德企也宣布将扩大对华投资。德国机床生产商通快集团称,“公司目前没有减少中国业务或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战略考量”,2025年预计“产品在全球市场销售量的一半”将在中国实现。全球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集团董事会成员马库斯·卡米思日前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放弃中国市场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6月初,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在发布与柏林Merics中国研究中心联合调查制作的最新报告《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时强调,“退出中国市场的企业会伤害自己”,“脱钩”不利于德国企业产品的研发,本土运营也会赔钱。报告还称,参与中国的创新体系对许多德国企业来说是正确的战略。
欧洲和中国“脱钩”,这无异于玩火
《环球时报》记者在德国采访期间发现,不管是德国企业人员,还是中国机构的代表,都对未来相互合作充满乐观情绪。6月23日,有“德国企业之乡”之称的江苏太仓高新区在杜塞尔多夫举办创新论坛,两国经济界人士就“德国人如何在中国开启事业”“中国的现有供应链体系”“如何看待中国新型数字商业模式的成功”等问题作了交流。德国胜思科科技(太仓)有限公司的德方负责人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市场仍然是我们的利益所在,也将为德企创造更多机遇。”太仓高新区驻德代表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太仓的德资企业数量超430家,其中太仓高新区有390家,2021年新增德资企业32家,总投资额达到50亿美元。一些德企的朋友和张烜桂交流时表示,他们并不认同“依赖中国”这种观点:首先,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家都是相辅相成携手共进的状态,不存在谁对谁依赖;其次,在商言商,大家各取所需,所有生意和交易都是事先经过多方讨论和确认且受法律保护的,没有必要将一些非商业化的标签强加在企业和市场身上。
《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参加德国国家旅游局举行的国际记者考察团时,也听到很多积极的反馈。如德累斯顿一家营销企业的部门经理尼古拉斯·福斯滕告诉记者:“我们同中国的合作目前还远远不够。希望有更多中国企业来德投资,也希望中国游客能早点来德国旅游。”
“说到底,推动德国这股‘减少对华依赖’暗流的力量主要来自美国。‘减少依赖’尽管不同于‘脱钩’,但也是非常危险的。”德国学者奥勒·维海尔姆这样对记者说。他认为,德中两国都支持贸易全球化,并很好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与全球产业链之中,因此,双方应该都会反对“脱钩”或“减少依赖”之类的观点。而且,除经贸领域合作,在应对气候危机、反对恐怖主义等领域更需要德中、欧中加强合作。
最近,德国国内的理性声音也开始多起来了。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的霍斯特·洛歇尔对电视一台表示,德国并没有过于依赖中国。“我想说的是双方相互依赖,我们都相互依赖——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好的。”政治学者约瑟夫·布拉姆也在《商报》上撰文称,自从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尤其是俄乌冲突升级以来,西方国家都在高调宣称“要把产业链转移到价值观相近的国家”。布拉姆警告说,这种强调意识形态、轻视经济效益的逆全球化倾向,将给欧洲经济带来严重损失。在不少德国人看来,要是西方各国现在按照华盛顿的心愿进一步和中国“脱钩”,通胀率还会进一步走高,而这无异于玩火,且不符合欧洲自身的利益。
(责任编辑:时尚)
-
如何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 金融街年会聚焦金融健康和保险保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11月22日上午,2022年论坛年会“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主论坛在北京金融街召开。来自学界、政界和业界的行业资深人士共话如何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 ...[详细]
-
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央企是我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紧密相连,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20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迎来攻坚之年与收官之年。《国 ...[详细]
-
《科创板日报》14日讯,为尽早结束加州CARB部门的碳排放调查,Stellantis拟支付560万美元罚款。此前CARB部门称,Stellantis旗下3万多辆汽车存在碳排放违规的问题。 ...[详细]
-
作者| 里奥 出品|消费金融频道今天,深圳银保监局官网公告,核准王良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招联消费金融)副董事长的任职资格。今年4月,行长、招联消费金融副董事长、董事田惠宇因为涉嫌 ...[详细]
-
记者/王蕙蓉纽约州成为美国首个限制部分加密货币工作量证明“挖矿”的州,以保护当地环境。当地时间11月22日,据多家外媒报道,美国纽约州州长Kathy Hochul签署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禁令,以暂停发放和 ...[详细]
-
盖世汽车讯 根据汽车拆解团队Munro Live的Mike Lane的成本分析,通过取消超声波传感器USS),改为仅用特斯拉视觉系统Tesla Vision),每辆车大约节省了114美元。今年10月, ...[详细]
-
参考消息网10月14日报道 据路透社华盛顿13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13日批评了英国的减税计划,并对英国财政大臣和央行行长说他们的政策不应相互矛盾。报道称,格奥 ...[详细]
-
来源:北京商报元宇宙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但区别在于有的像聚宝盆,有的像垃圾桶。国庆假期刚结束,“90后”董事长李逸伦便亲自上阵,玩起了元宇宙婚礼。靠着老板首秀和代言,中青宝顺势推出“MetaLove元 ...[详细]
-
老牌合资公募信达澳亚基金又迎来了一位副总经理。近日,信达澳亚基金公告称,公司聘任宋加旺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宋加旺是基金行业的老人,履历丰富,先后在国泰基金、泰达宏利基金工作,还曾在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 ...[详细]
-
连续11天,气候活动组织“停止开采石油”Just Stop Oil)盘踞在伦敦进行抗议。据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11日报道,“停止开采石油”当天上午在伦敦白金汉宫附近的骑士桥抗议,一度造成交通停顿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