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在为时已晚之前明白“遏制中国”是愚蠢的吗?
原标题:美国能在为时已晚之前明白“遏制中国”是遏制中国愚蠢的吗?
参考消息网6月17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16日刊登题为《美国能否在为时已晚之前意识到其遏制中国政策的愚蠢?》的文章,作者为侯赛因·德勒瓦尔,美国全文摘编如下:
在乌克兰战争带来的时已灾难性后果以及疫情和战争共同作用导致的全球粮食和能源供应危机中,另一场大规模危机似乎也正在上演——地点在亚洲,前明推动者是白愚美国。
华盛顿聚焦于遏制中国。遏制中国从上个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美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以及美国总统拜登就美国对台政策发表的挑衅性言论,再到组建一个存在根本缺陷的时已印太地区经济联盟,美国似乎正在加强其长期以来针对中国的前明地缘战略努力。这有可能把一场危机变成另一场重大战争。白愚
当其他国家寻求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时,遏制中国美国为什么似乎一心要煽动另一场冲突?美国分析人士指出,拜登最近的时已举动可能源于他看到西方对俄乌冲突作出反应后重获的信心。拜登似乎想利用这种信心反对中国。前明
但是白愚,推行这种遏制政策,美中战略危机就可能发展到失控的程度,让双方乃至整个世界付出无法估量的代价。
拜登政府必须记住,考虑到中国经济和人口的规模及其与全球经济体系的全面融合,哪怕是接近俄乌战争水平的冲突都可能导致全球灾难。
如今,美国和中国有两条路可走。第一种情况是,美中要实质性地缓和紧张关系,同意共同努力重塑对所有人有利的全球秩序,避免让对手受到羞辱。
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紧张局势加剧将带来严重冲突,甚至是全面战争。没有人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但第一种情况需要美国进行重大战略调整。
华盛顿的官员必须摆脱过时的冷战思维,不再把中国视为美国的“系统性对手”。
中国有自己的体系,重点是向大多数人提供实质性成果。这种独特的中国治理体系与西方治理体系不同,也无疑给中国人民和整个世界带来了好处。
此外,中国从未表现出希望伙伴甚至对手追随其脚步的愿望,西方(尤其是美国)却并非如此。因此,美国认为中国对美国制度构成威胁这种看法存在固有缺陷。
中国只是谋求重塑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种系统性地偏向西方、本质上是霸权的秩序。
美国对中国推行战略遏制政策是不明智的,这种政策完全基于新兴大国必须受到遏制的过时地缘政治观念。
俄乌战争凸显了不给外交手段和政治才能机会去弥合国家隔阂、铺设和平之路所带来的危险。
美国和中国都在维护全球和平与繁荣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双方迫切需要努力达成政治和解。问题是,美国会在为时已晚之前明白这一点吗?
(责任编辑:百科)
-
韩正强调,中国将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不断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1日以视频形式出席2022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 ...[详细]
-
液态价值是茅合,不是茅台。作者 | 江流校对 | 周鑫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近日,贵州省仁怀市茅合酿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茅合集团”)成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214,952,944。《液态 ...[详细]
-
新浪科技讯 7月6日下午消息,在今天举办的NIO Por Day 2022上,蔚来宣布即将陆续发布500kW超快充、第三代换电站、800V高压平台电池包及配套换电体系。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近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用水权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用水权改革工作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根据《 ...[详细]
-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稳住经济大盘重要的政策工具。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程持续加快,预计今年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里程可能将突破1万公里。中国城市轨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证券之星随着4月27日触底反弹,以风电、光伏、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板块开始了飙涨模式,在过去两个月里,几大板块指数纷纷涨超50%甚至60%。 ...[详细]
-
美联储会议纪要今夜来袭!有哪些要点值得关注?来源:华尔街见闻 作者: 韩旭阳与通胀预期有关的线索仍是讨论焦点,市场预计美联储将继续“鹰声大作”。美联储会议纪要可能暗示支持7月加息75个基点。美东时间 ...[详细]
-
作者:王珍 责编:宁佳彦自9月1日18时起,成都除公共服务类企业以及具备闭环生产条件、承担重要生产任务的工业企业外,其余企业居家办公。富士康相关人士9月1日傍晚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富士康成都工厂闭环生 ...[详细]
-
作者 | 李下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中国疆域东西最长的距离为5200千米。在这片广袤的国土里,山地丘陵与平原盆地交错,地形复杂,这不仅塑造了中国“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特点,还形成了中国独特 ...[详细]